(一)地力分区(级)配方法
方法:利用土壤普查、耕地地力调查和当地田间试验资料,把土壤按肥力高低分成若干等级,或划出一个肥力均等的田片,作为一个配方区。再应用资料和田间试验成果,结合当地的实践经验,估算出这一配方区内,比较适宜的肥料种类及其施用量。
优点:较为简便,提出的用量和措施接近当地的经验,方法简单,群众易接受。
缺点:局限性较大,每种配方只能适应于生产水平差异较小的地区,而且依赖于一般经验较多,对具体田块来说针对性不强。在推广过程中必须结合试验示范,逐步扩大科学测试手段和理论指导的比重。
(二)目标产量配方法
根据作物产量的构成,由土壤本身和施肥两个方面供给养分的原理来计算肥料的用量。先确定目标产量,以及为达到这个产量所需要的养分数量。再计算作物除土壤所供给的养分外,需要补充的养分数量。最后确定施用多少肥料。
1、养分平衡法
“平衡”是相对的、动态的,是方法论。不同时空不同作物的平衡施肥是变化的。
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来计算土壤供肥量,然后再以斯坦福公式计算肥料需要量.
养分平衡法计算公式:
肥料需要量=[(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×目标产量)-(土壤养分测定值×0.15×校正系数)]/(肥料中养分含量×肥料当季利用率)
作物总吸收量=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×目标产量
土壤养分供给量(公斤)=土壤养分测定值×0.15×校正系数
土壤养分测定值以mg/kg表示,0.15为该养分在每亩15万公斤表土中换算成公斤/亩的系数。
校正系数=(空白田产量×作物单位养分吸收量)/[养分测定值( mg/kg )×0.15]。
养分平衡法的优缺点
优点:概念清楚,理论上容易掌握。
缺点:由于土壤的缓冲性和气候条件的变化,校正系数的变异较大,准确度差。因为土壤是一个具有缓冲性的物质体系,土壤中各养分处于一种动态平衡之中,土壤能供给的养分,随作物生长和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,而测定值是一个相对值,不能直接计算出土壤的“绝对”供肥量,需要通过试验获得一个校正系数加以调整,才能估计土壤供肥量。
2、地力差减法
原理:从目标产量中减去不施肥的空白田的产量,其差值就是增施肥料所能得到的产量,然后用这一产量来算出作物的施肥量。
计算公式:肥料需要量=[作物单位产量养分吸收量×(目标产量-空白田产量)]/(肥料中养分含量×肥料当季利用率)
地力差减法的优缺点
优点:不需要进行土壤养分的化验,避免了养分平衡法的缺陷,在理论上养分的投入与利用也较为清楚,人们容易接受。
缺点:空白田的产量不能预先获得,给推广带来困难。由于空白田产量是构成作物产量各种环境条件(包括气候、土壤养分、作物品种、水分管理等)的综合反映,无法找出产量的限制因素对症下药。当土壤肥力愈高,作物吸自土壤的养分越多,作物对土壤的依赖性也愈大,这样一来由公式所得到的肥料施用量就越少,有可能引起地力损耗而不能觉察,所以在使用这个公式时,应注意这方面的问题。
(三)田间试验法
通过简单的单一对比,或应用较复杂的正交、回归等试验设计,进行多点田间试验,从而选出最优处理,确定肥料施用量。
1、肥料效应函数法
采用单因素、二因素或多因素的多水平回归设计进行布点试验,将不同处理得到的产量进行数理统计,求得产量与施肥量之间的肥料效应方程式。根据其函数关系式,可直观地看出不同元素肥料的不同增产效果,以及各种肥料配合施用的联应效果,确定施肥上限和下限,计算出经济施肥量,作为实际施肥量的依据。
肥料效应函数法的优缺点
优点:能客观地反映肥料等因素的单一和综合效果,施肥精确度高,符合实际情况。
缺点:地区局限性强,不同土壤、气候、耕作、品种等需布置多点不同试验。对于同一地区,当年的试验资料不可能应用,而应用往年的函数关系式,又可能因土壤、气候等因素的变化而影响施肥的准确度,需要积累不同年度的资料,费工费时。这种方法需要进行复杂的数学统计运算,一般群众不易掌握,推广起有一定难度。
2、养分丰缺指标法
利用土壤养分测定值与作物吸收养分之间存在的相关性,对不同作物通过田间试验,根据在不同土壤养分测定值下所得的产量分类,把土壤的测定值按一定的级差分等(如:极缺、缺、中、丰、极丰),一般为3-5级,制成养分丰缺及应该施肥量对照检索表。在实际应用中,只要测得土壤养分值,就可以从对照检索表中,按级确定肥料施用量。
3、氮、磷、钾比例法
通过田间试验,在一定地区的土壤上,取得某一作物不同产量情况下各种养分之间的最好比例,然后通过对一种养分的定量,按各种养分之间的比例关系,来决定其他养分的肥料用量。如以氮定磷、定钾,以磷定氮、以钾定氮等。
氮、磷、钾比例法的优缺点
优点:减少了工作量,比较直观,一看就懂,容易为群众所接受。
缺点:作物对养分的吸收比例,与应施肥料养分之间的比例是两个不同的概念。土壤中各养分含量不同,土壤对各种养分的供应强度不同,按上述比例在实际应用时难以定得准确。